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电话:
13933007414 高老师(微信同号)
19711939228 王老师(微信同号)
培训基地: 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 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——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
【开篇:历史的回响】
1949年3月,春寒料峭的西柏坡。
在几间简陋的土房里,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震聋发聩的告诫:"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"
七十余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站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,那穿透历史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。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放,而是一堂跨越时空的"大思政课"——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"赶考"命题,正在新时代续写答卷。
一、西柏坡:中国革命的"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"
1.历史现场的震撼
走进中共中央旧址,三大战役的电报手稿、补丁摞补丁的军被、斑驳的煤油灯......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会"说话"的历史见证者。正是在这些简陋的土房里,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。
2.转折之地的智慧
西柏坡时期(1947-1949)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关键转型。在这里,我们党不仅思考"如何夺取胜利",更在谋划"如何守住江山"。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"两个务必",正是这份政治智慧的结晶。
二、"两个务必":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
1.从"进京赶考"到长期执政
1949年3月23日,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,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:"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。"这场考试没有终点——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,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,"两个务必"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。
2.新时代的"三个务必"
党的二十大报告新增"务必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",形成新时代的"三个务必"。这不是对历史的否定,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新眺望。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对比展区,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种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。
三、新时代答卷:西柏坡精神的当代回响
1.脱贫攻坚的"新战役"
在研学中,一组对比数据令人动容:1948年西柏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斤小米,2023年平山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.5万元。这场延续七十余年的"反贫困战役",正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最生动的诠释。
2.年轻一代的"新赶考"
"00后"学员小张在VR体验区"穿越"到1949年的西柏坡后感慨:"当我在虚拟场景里看到领袖们用算盘计算军需物资时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’。"这种沉浸式教育,让红色基因有了更年轻的表达方式。
【结语:永远在路上的"赶考"】
夕阳西下,研学队伍在西柏坡纪念碑前合影。
身后的五大书记铜像目光如炬,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们奋斗过的土地。
历史从未远去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——
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,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中,在每一个普通党员的日常坚守中......西柏坡精神,这份写满"两个务必"的原始答卷,正在被千千万万新时代的"答卷人"续写着更辉煌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