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西柏坡干部学院官网 返回首页|联系我们
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官网
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官网

红色故事 当前位置:首页>>红色教育>>红色故事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: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见证
发布时间:2025-04-01 09:49:00

——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


【开篇:定格历史的村庄】


1949年3月,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村庄。


毛泽东推开农家小院的木门,望着晨光中的西柏坡,对周恩来说:"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,我们决不当李自成。"这句朴素的话语,定格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富哲理的瞬间。


七十五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,土墙上的斑驳弹痕、军委作战室的泛黄地图、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木质长凳......这些静止的文物仍在诉说着那段沸腾的岁月。这里不仅是新中国的起航地,更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,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密码。
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
西柏坡精神 |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

一、历史坐标:新中国的孕育之地


1.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

1947年5月,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。在这个仅有百户人家的山村,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,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。周恩来曾感慨:"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,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。"


2.立国纲领的诞生


1949年3月,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。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,毛泽东提出的"两个务必"——"务必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",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政治品格。


3.赶考之路的起点


3月23日,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,毛泽东将执政比喻为"进京赶考"。这支由11辆吉普车、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,装载的不仅是简单的行装,更是一个政党对历史的庄严承诺。


二、精神解码:西柏坡的当代启示


1."两个务必"与新时代答卷


党的二十大报告将"两个务必"升华发展为"三个务必",新增"务必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"。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对比展陈中,游客能清晰看到:从"不做李自成"的历史警醒,到"全面从严治党"的当代实践,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。


2.脱贫攻坚的新战役


平山县老民兵闫青海的讲述令人动容:"当年乡亲们推着小车支援前线,现在党员干部开着扶贫车进村入户。"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2018年脱贫摘帽,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.5万元,这场新时代的"淮海战役",正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。


三、薪火相传:永不落幕的赶考


1.年轻一代的觉醒时刻


北京某高校学生在参观后留言:"当我站在毛泽东旧居前,突然明白'简陋'与'伟大'原来可以如此共存。他们用马灯照亮中国,我们要用代码改变未来。"


2.非虚构戏剧《赶考》


由当地村民和游客共同参演的沉浸式话剧,再现了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场景。当演员说出"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"时,台下00后观众自发接话:"请前辈们放心!"


3.永不熄灭的灯火


夜幕下的西柏坡,纪念碑在灯光中巍然矗立。不远处,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大棚熠熠生辉。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,诠释着"赶考"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。


  【结语:精神的接力】


  西柏坡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,而是奔涌的精神长河。

  在这里,我们能触摸到共和国初创时的温度,更能感受到:

  在抗疫逆行者的防护服下

  在扶贫干部的驻村日记里

  在航天工程师的图纸上

  ......

  西柏坡精神正以千万种形态,生长在新时代的土壤中。

  正如教育基地入口处镌刻的那行大字:"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"当我们回望这个小村庄时,看到的不仅是来路,更是前行的方向。



西柏坡干部学院 13933007414 高老师(微信同号) 19711939228 王老师(微信同号) 培训基地: 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 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 Copyright © 2018-2021 西柏坡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冀ICP备17009669号 网站公安部备案号:13010802001430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247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2481号
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
扫一扫 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