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电话:
13933007414 高老师(微信同号)
19711939228 王老师(微信同号)
培训基地: 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 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2025年初春,某企业40名党员干部踏上河北红色热土,开展为期7天的“追寻初心使命”主题培训班。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到地道战遗址冉庄,从雁翎队故乡白洋淀到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正定,一路走来,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,奋斗豪情在胸中激荡。
第一站:西柏坡——赶考精神的时代回响
清晨的岗南水库波光粼粼,我们列队走进松柏掩映的中共中央旧址。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,培训导师指着斑驳的木桌椅动情讲解:“就是在这里,毛主席提出‘两个务必’的著名论断。”触摸着土坯墙上当年的作战地图,仿佛听见历史在诉说:76年前,共产党人就是从这里“进京赶考”。
西柏坡培训的沉浸式教学令人难忘。在廉政教育馆,一组组对比数据震撼人心:1949年中央机关全年办公经费仅相当于现在一台普通公务车的价格。当我们在五大书记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,忽然读懂了这个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地方蕴含的密码—永远保持"赶考"的清醒。
第二站:冉庄——地道烽火中的智慧之光
正午的阳光洒在冀中平原上,冉庄古槐树的铜钟在风中轻响。弯腰钻进600多米的地道网络,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。带班老师打着手电讲解:“这里的每寸地道都是百姓用菜刀、铁锹挖出来的,灶台、水井都是战斗工事。”
在“地下长城”实景教学中,当年民兵自制的土枪土炮让我们惊叹不已。特别是看到展示柜里锈迹斑斑的“独角牛”手枪(每次只能装一发子弹),对比现代企业的科技装备,更深刻体会到:创新从来不是条件决定的,而是信念催生的。
第三站:白洋淀——芦苇荡里的精神丰碑
“荷花淀派”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,此刻正铺展着接天莲叶。乘木船穿行在纵横水道间,雁翎队纪念馆的讲解员唱起了当年的抗战歌谣:“白洋淀哎好地方,芦苇青青荷花香...”
在“水上课堂”环节,我们分组模拟当年雁翎队的伏击战。当划着木船在芦苇丛中穿梭时,突然理解了这个“华北明珠”的另一重身份——它是军民鱼水情的活化石。企业党群办主任感慨:“新时代的‘雁翎队’,就是要这样扎根群众。”
第四站:正定——初心起航的地方
最后一站来到古城正定,澄灵塔的飞檐在夕阳中勾勒出优美剪影。在塔元庄村史馆,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总书记当年带领群众脱贫的往事。特别触动我们的是“半城郊型经济”的原始规划图——原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在这里早有萌芽。
正定红色教育的特色课程令人耳目一新。在“知行合一”实践课上,我们分组调研当地乡村振兴项目。当看到塔元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数字农业的实景应用,更坚定了以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的决心。
结业:红色沃土孕育新担当
结业仪式在正定古城墙上举行。七天的培训画卷在眼前闪回:西柏坡的谆谆告诫、冉庄的地道智慧、白洋淀的军民深情、正定的为民初心...企业总监的总结道出大家心声:“这不仅是历史教育课,更是方法论培训。新时代的‘赶考’,考的是我们能不能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。”
返程的大巴驶过华北平原,麦浪翻滚处,依稀可见当年烽火连天的影子。车窗上倒映着每个人的脸庞——我们知道,这方红色沃土孕育的精神力量,正化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正如培训手册扉页写的那样:“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,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行。”(作者:西柏坡干部学院任老师)